
书院·志学季 | 读书活动回顾(历史文化类)
时间🛷:2022-06-23 来源❌: 浏览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境界。2022年春季学期杏盛注册平台推出“杏盛读书会”系列活动🫶🏻,由老师选定阅读书目👩👦,同学报名参加⏮,每周一次共读经典或思想前沿,即便在疫情之中也不断激发着同学们的求知热情🕵️♀️🎷。严肃认真又不失活泼愉快的读书和讨论,给予同学们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之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心灵补给站。
在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下😴💂🏻♂️,本学期的读书会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这期间,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也收获了友谊和感动。我们会分三期刊登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言,以此表达对参与读书会活动的老师和同学的诚挚感谢🩳💆🏿♂️。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勤学多思🙋!本期回顾历史文化类的四组读书会🏌️。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读书会(何黎萍)
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思维模式的训练和思路眼界的拓展👍🏼,感谢老师,感谢读书班让我们相遇。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读书会参与者
史可晴
参加何黎萍老师的《美国宪法的经济观》读书会是因为自己对美国法律比较感兴趣🍮,而且感觉从经济的视角分析立法问题是个很有趣的思路🙅♂️。一开始会有点担心自己对美国宪法订立的背景不够了解🧑🏼🎤,但老师在第一次课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给大家生动🥑🫶🏼、细致地补充了相关知识🏦,从殖民地建立的历史渊源到费城会议的召开,在历史、国际关系、法律等多个维度介绍了阅读本书需要了解的背景🤼♂️,并让大家朗读了《独立宣言》🌲,进一步理解立宪精神👉🏻。最后,老师也提到了为大家选择这本书的原因。从独特的经济视角分析法律问题🕥,比尔德的著作在争论中走过了上百年,认同与批判的声音依旧延续,却不减独立的学术思想本身散发的耀眼光芒。希望能通过阅读本书🧛🏽♂️,在了解其基本法律背景的同时,对更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读书会参与者
刘燕霖
《东京梦华录》读书会(王子奇)
我们的梦华录读书班🍤,研读讨论《东京梦华录》之外🂠👁🗨,王子奇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两宋时期的名画𓀛、古建筑、优秀诗文,使我们对于当时的整个风貌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各位同学依据自身专业做的展示也让我受益匪浅👱🏽♂️🕗。非常荣幸能参与这学期的读书会活动~
——《东京梦华录》读书会参与者周嘉乐
在本学期很有幸能够参加子奇老师主讲的读书会🤱🏻。之前对宋代的都城风貌了解不多,子奇老师从古建筑的角度出发,将《东京梦华录》中的京城胜景完整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另外👨🏽🎨👐🏽,老师的读书会也生动活泼🤷🏼,很多同学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文中的风物进行了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
——《东京梦华录》读书会参与者谈凯
本次参与的是《东京梦华录》的读书班,老师常常带着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本🕴🏼,比如通过考古资料🤙🏼、其他古书旁证等等⚒,让我可以多角度地“看”到那个时代的东京城,有机会“身临其境”、沉入历史🧑🦯。此外,读书班氛围也很融洽,老师和我们一起分析电视剧穿帮镜头🙎🏼♂️、邀我们一起吃零食,和我们对话也是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总之,读书班让我很快乐,强推!!🛌!
——《东京梦华录》读书会参与者王之仪
《印度的发现》读书会(金永丽)
很开心能和太禹、仪轩、子凯🌅🦈、俊杰🙏、玟希等同学一起阅读尼赫鲁的《印度的发现》,这本书难度是有的,主要是同学们对印度的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比较陌生的。不过这些在同学们认真、积极🧝🏿、好奇的心态面前都不是问题🧚🏻👨🦯➡️,你们都非常棒🧛♀️👽,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也有启发性。很开心认识大家🍛。祝愿同学们未来的日子里平安顺利开心✵!
——金永丽老师
疫情当下,减少了非必要的外出。课程与读书会都转为线上的形式,在金老师的导读下我按部就班地完成阅读,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书中内容,并将读书感悟随笔记录下来🏌🏻♀️。通过对《印度的发现》这部著作的阅读,重新审视印度这一古老文明和文化传统,也促使我去思考后疫情时代下的文明关系📖。虽然无法在线下与老师同学们见面,但线上会议同样活跃了研讨氛围🫳🏿,在交流各自的观点过程中也启发我去更进一步地巩固并钻研所学知识体系。
——《印度的发现》读书会参与者钟俊杰
在《印度的发现》的读书班上⚒,我们了解到了丰富的关于印度的知识,同时🤹🏿,也同同学们就我们的思考展开了交流。每一次的交流都十分充分,不仅获取了不同的视野,也深化了自己的认知🦶🏻🙌🏽。
——《印度的发现》读书会参与者况太禹
《华夏的边缘》读书会(张齐明)
《华夏边缘》的读书班上,除了书里的理论、思想🤚🏼,张老师更重要的是带领我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者这样写一定是完备的吗?作者的理论自身有没有矛盾的地方🥝?作者的这种思考思路可否值得我们借鉴?在每周同学们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张老师适时提出他专业的思考并拓展其他学说,提出新的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正是在这种讨论启发式的学习讨论中🏇🏿,我们领悟这本书,同时又跳脱这本书🏺,结合自身专业或其他知识有了全新的思考与认识🧑✈️🌳。
——《华夏的边缘》读书会参与者谢征宇
在本学期很有幸能够参加《华夏的边缘》读书会。在读书会中,我们共同探讨了王明珂在探讨国族认同方面的努力🏋🏿。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历史写作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十分有收获👷🏿。读书会形式生动活泼,学科视角丰富,让我大开眼界。
——《华夏的边缘》读书会参与者况太禹
文案 | 学发联学术实践中心
编辑 | 学发联媒体工作室